黑线乌梢蛇

Zaocys nigromarginatus   Blyth
   

  68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颊鳞1枚;背中央4-6行鳞起棱;背面绿色或黄绿色,背脊两侧二黑纵纹在体前部有时不显,腹鳞两侧有一黑纵纹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18雄5雌。
形态描述 体中等大小,最大雄性全长(1550+628) mm,雌性(1090+464) mm(贡山)。头顶灰棕色;通身背面绿色或绿黄色,体后段有4条黑色纵纹达尾尖。腹面浅黄绿色有二黑纵纹。
眼大,头颈略有区别;吻鳞从头背面可见,宽大于高;颊鳞1,几成方形;眶前鳞2,偶为1,下枚较上枚小;眶后鳞2,偶为3;颞鳞2+2;上唇鳞8, 3-2-3式;下唇鳞10或9,前5或4枚与前颔片相切。背鳞16-16-14行,背中央4-6行起棱;腹鳞193- 206;肛鳞二分;尾下鳞113-138对;腹鳞和尾下鳞两性差别不大。
上颔齿21一26枚。
半阴茎不分叉,基部外侧有大刺2-3枚,中段以上如蜂巢状,巢叶如鸡冠。基部有一精沟,穿过蜂巢区达顶端。

大小
生物学

在云南该蛇多在农耕地如水稻田及其附近草坡上活动。村寨及房舍内偶有发现。主食蛙及鼠类。1973年6月28日采得的雌体(KIZ730083)腹中尚存卵1枚。
1974年8月在大理市西洱河畔筑路时,推土机推出幼蛇多达200余条聚居一处;1976年6月16-22日,17-22时,在同一地段,该蛇从者摩山下来,穿过公路向温泉爬去,先 后发现数百条。经捕捉和解剖一定数量标本后证实,这些蛇全是雌蛇,其中一条在布袋
内产卵22枚,卵径(42.5-56.2)mm×(17-21) mm,上述两例说明黑线乌梢蛇有集中产卵的习性,至少有温泉处地温较高的地方是如此。
垂直分布:1500(云南贡山)-2000m(云南景东)。


生境信息

在云南该蛇多在农耕地如水稻田及其附近草坡上活动。村寨及房舍内偶有发现。主食蛙及鼠类。1973年6月28日采得的雌体(KIZ730083)腹中尚存卵1枚。
1974年8月在大理市西洱河畔筑路时,推土机推出幼蛇多达200余条聚居一处;1976年6月16-22日,17-22时,在同一地段,该蛇从者摩山下来,穿过公路向温泉爬去,先 后发现数百条。经捕捉和解剖一定数量标本后证实,这些蛇全是雌蛇,其中一条在布袋
内产卵22枚,卵径(42.5-56.2)mm×(17-21) mm,上述两例说明黑线乌梢蛇有集中产卵的习性,至少有温泉处地温较高的地方是如此。
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尼泊尔,锡金,印度,缅甸,泰国,越南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。

国内分布

四川(会理、西昌)、云南(贡山、景东、大理、昆明)、西藏(墨脱、察隅)。